找到相关内容1314篇,用时1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律相感通传

    律相感通传 重刻律相感通传序   唐终南山澄照大师。兼通三藏。而精于毗尼。亲承昙无德宗。横弘竖扬。天下释氏之徒。不失僧伽之所以为僧伽。犹之春行大地。万物咸被其泽。而其弘扬依开显扶谈之意。令诸学者域心于圆极之乘。圣僧宾头卢尝为现身。以佛灭已来弘律第一称之。岂不尔耶。为其持戒殊胜戒光直透天宫。感得诸天神将常来护卫供以天馔。因凡事可质者。一一举之。天神随问随答。大师录其有谈戒律之相者。以为一卷。...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402969602.html
  • 净元法师著:痴心梦语第四辑(2)

    不断地超越困境,消减我执习气,使自己成为顶天立地的大丈夫,不要凡事畏缩,执我不放,永远是滚滚红尘中的凡夫俗子。    八十五年十月二十四日  从前年轻时,曾听过有大藏经,但因所接触的范围...

    净元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1042670230.html
  • 净元法师著:痴心梦语第六辑

    表相行为,并非“舍”的内涵。  真正的舍,是了知世间如幻如化,远离诸想,心境双泯。不贪功德,不求回报,而功德自然成就;不执取舍念,不计较舍行,凡事随缘,而此缘自然增上。  真正的舍,不会左顾右盼,亦...

    净元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1042870232.html
  • 净元法师著:慧日集(第一辑)

    看不见妄念,不知有烦恼。凡事以自我为中心,以知识和经验论断一切的是非善恶。眼中没有圣者崇伟的法相,平常亦乏认错的念头。唯贪嗔痴慢四字,才够形容。  二、 修止观之后,尚未契悟之前。  惊觉自己是道地的...漩涡里。譬如小时候认为某人如何如何,现在经过了数十年来的思想毫无转变。这是经验障。(二).虽有转变,但我相坚固执持,凡事还是自己对,仍以“我”为中心去判断。这是知识障。(三).开悟者,确能洞照三际,了...

    净元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1043270236.html
  • 净元法师著:慧日集(第三辑)

    ,使自己成为顶天立地的大丈夫,不要凡事畏缩,执我不放,永远是滚滚红尘中的凡夫俗子。  真正的禅者,不会被世间的一切所淹没。  佛 门  通往成佛的法门  在累劫多生中  有的早已历经无量无数的佛门 ...

    净元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1043370238.html
  • 莲修必读(1)

    须教心應口。离是非。无可否。凡事随缘我何有。但看莲花不陵生。结根偏在泥中藕。  大哉净土门。至简亦至易。持名原往生。无人不果遂。凡夫根器薄。辗转生疑二。自疑積习深。宿业难捐弃。  复虑念力微。胜境莫能致。...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1184070735.html
  • 千里学禅(1)

    又怎能产生慈悲心?这真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以前,我总认为人要去体验慈爱,我以往写及的爱,喜和悲,和佛教的都不同。佛教的爱,喜,悲对我来说,都是陌生的。佛学要人使这些心意性质纯正,不可以对凡事凡物有...

    珍.堪冒顿.梅勒特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1185170744.html
  • 千里学禅(2)

    生活中的现时现刻,这样,我们才可能对自己有清晰的认识。”   起先,我总是捉摸不到活在现时现刻和凡事凡物的不永久究竟有什么重要的关联,后来,当我在泰国学习修禅,终于在修禅中体验到它的意义,知道集中在...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1185170745.html
  • 试论隋与新罗的“佛教外交”

      帝未曾「厚加劳问﹐放归桑梓」。「放归」二字﹐意味着圆  光返国要经过中国官方批准。隋文帝大力支持弘扬佛教﹐同  时政务上凡事亲力亲为的作风早为人知﹐在外交上即使对小  国的事务亦少假手于人的例子﹐...

    黄约瑟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1224270924.html
  • 论陶渊明的道家思想与佛家思想

     意盎然,此情此景,不仅令陶公内心充满欣喜,更由此得到  无限启示,进而体会凡事「称心易足」之理,也更坚定了他  求真的信念。  在第二层境界里,自然界的万象景物,在陶公眼中,已  转换成生命中的某些...

    包根弟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7542771092.html